楊貴妃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,她因傾城傾國的美貌被寵冠后宮,楊氏一族也因此雞犬升天。
后來安祿山起兵造反,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逃跑,途經(jīng)馬嵬驛時,隨從將士止步不前,唐玄宗為求自保被迫賜死了楊貴妃,讓她含恨而終,還背負了紅顏禍水的千古罵名。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(huán)就這樣慘死于一場兵變,還是由唐玄宗親自賜死的,讓無數(shù)文人騷客為之不甘。
但在2002年,日本女星山口百惠展示家譜時,宣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后代,這個說法讓人大跌眼鏡,早已死于馬嵬坡的楊貴妃,怎么就成了日本女星的祖先了?這一切或許還要從楊貴妃的死亡之謎說起......
-1- 貴妃之死
公元755年,安祿山以“清君側(cè)”為由起兵造反,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倉皇而逃,在經(jīng)過馬嵬驛時,保護唐玄宗的隨軍將士突然止步不前,殺死了楊國忠,還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。
唐玄宗認為楊國忠禍亂朝政死不足惜,可楊貴妃久居宮中對這些一無所知,并沒有過錯。而將士們卻認為楊貴妃是個紅顏禍水,不殺她不能振軍心。高力士也勸玄宗,將士們已經(jīng)殺了楊國忠,若是貴妃在陛下身邊,將士們又怎么會安心呢!
唐玄宗無奈,被迫賜死了楊貴妃,讓她含恨而終,38歲的楊貴妃便在佛堂的梨樹下自縊而亡了,從此背負了紅顏禍水的千古罵名。
-2- 死亡之謎
關(guān)于楊貴妃的死,唐代詩人白居易為之不甘,于是寫下了千古絕唱《長恨歌》,世人為之不甘,所以在《長恨歌》中又找到了貴妃的另一種結(jié)局。
“馬嵬坡下泥土中,不見玉顏空死處。君臣相顧盡沾衣,東望都門信馬歸。”很多人認為這是白居易在說,在馬嵬坡的楊貴妃墓中,并沒有她的尸體。
“忽聞海上有仙山,山在虛無縹緲間。樓閣玲瓏五云起,其中綽約多仙子。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膚花貌參差是?!?/strong>有人認為這句講到了楊貴妃沒死,而是被送往大海上的一座仙山上。還有人通過資料,考證出這座仙山就在日本。
俞伯平在上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楊貴妃并沒有死,而是被轉(zhuǎn)移到了日本的觀點,這個說法還得到了周作人的認同,他說曾在日本山口見到過楊貴妃墓。
在日本民間也有類似的傳聞,當時禁軍頭領(lǐng)陳玄禮因為憐惜楊貴妃的美貌,不忍殺她,于是與高力士合謀,救下了楊貴妃,還找人護送她去了日本,在馬嵬驛被縊死的只是個侍女。
楊貴妃在日本生活了30多年,病逝時已是68歲高齡。所以日本的山口縣又被稱為“楊貴妃之鄉(xiāng)”,那里還建有楊貴妃的雕像和墳?zāi)?,當?shù)厝艘舶褩钯F妃當神靈一樣供奉。
但這種說法終究只是個推測和傳聞,在我國有大量的史料記載,證明了楊貴妃確實死于馬嵬驛。
-3-
如果楊貴妃沒有去過日本,那日本人又怎么會對一個其他國家的妃子有這么深的崇拜呢?甚至連女星都以是楊貴妃后人為榮。
這或許跟源氏物語有關(guān),在日本人心中《源氏物語》堪比中國人心中的《紅樓夢》,是日本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,也是日本文學小說的鼻祖。
作者在書中,引用了白居易的詩154處,她還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為原型,塑造了桐壺帝和桐壺更衣這兩個人物形象,并多次引用《長恨歌》中的詩句。
《源氏物語》對日本文學的影響特別深遠,也造成了日本那些文藝青年們無人不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,楊貴妃作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,形象深入人心,所以日本人對楊貴妃可以說是情有獨鐘。
所以他們也更愿意相信,在馬嵬坡被賜死的只是楊貴妃身邊的一個丫鬟,而楊貴妃本人則東渡去了日本,在那里生活了下來。
日本作家渡邊龍策還曾寫過一本書《楊貴妃復活秘史》,把楊貴妃一路逃亡的經(jīng)過和在日本的定居情況寫得細致入微,讓人覺得楊貴妃似乎真的沒有死。
但楊玉環(huán)當初與壽王李瑁沒有生下一兒半女,和唐玄宗在一起十多年都沒有生下孩子,但唐玄宗卻有30個兒子,29個女兒,可見楊玉環(huán)很可能身體有問題,又怎么可能到了日本后有了后代呢?
所以日本流傳的這些楊貴妃的故事,可能都是他們的一種美好想象,就跟中國很多文人墨客都為楊貴妃的死覺得不甘一樣。